1.衣娥
衣蛾幼蟲是一個小型褐色的毛毛蟲,一般藏在絲質的袋狀物或網狀物(稱為筒巢)內,在墻壁上可見到一個黏著水泥的紡錘形絲袋,內有一深褐色頭的幼蟲。成蟲為淺黃色的蛾子,懼光。如將其按死,會發(fā)出難聞氣味。
幼蟲會吐絲作繭,存儲羊毛、軟體家具、毛皮、地毯、毛毯、魚粉、化纖羊毛、棉混紡織物均可供幼蟲取食。幼蟲多存在于衣服存儲室,軟墊家具縫里。衣蛾體質很弱,飛的不遠,限制了其活動范圍。特別喜愛紡織品,沾有食物或其它污染,衣領或衣服折疊處也可見到衣蛾的蹤跡。(純棉的衣物較不易受害)
當衣柜出空時,以陶斯松等噴灑衣柜。經處理后將衣服放回,衣柜要關緊,在上層放一些樟腦丸(萘丸)等(依指示放入所需的量),謹記勿把有沾到污泥的衣服放入,因為汗味更易吸引衣蛾。
1.外形特征
衣蛾幼蟲是一個小型白色的毛毛蟲,藏在一個絲質的袋狀物或網狀物(稱為筒巢)內,在墻壁上可見到一個黏著水泥的紡錘形絲袋,內有一深褐色頭的幼蟲。成蟲為淺黃色的蟲,懼光。如將其按死,會發(fā)出難聞氣味。成年衣蛾的身體帶有光亮的金色的鱗片,頭呈金紅色,觸角比身體的其余部分顏色偏暗。雌蛾比雄蛾略大一些。成年的雌蛾可存活3-4個星期,交配期間會在衣料表面產35-50粒卵。卵呈白色,柔軟圓形,5天之內孵化成幼蟲,由于溫度原因也可能延長到20 - 25天。幼蟲呈白色奶油狀,有光澤,完全成熟的幼蟲,長度約10-12mm。幼蟲期共為35-40天,也可能延長到2-3年,取決于溫度和糧食供應。幼蟲一般在絲綢內化蛹。
2.生活習性
以羊毛、毛發(fā)、毛皮、羽毛為食,幼蟲行動緩慢。會破壞紡織品,在圖書館或博物館會危害動物標本。(成蟲并不取食)
成蟲將卵產在皮毛、羽毛、皮品、木地板夾縫.毛或污穢的絲綢上。幼蟲會吐絲作繭,兩端開口供取食及行動。幼蟲在繭中成長,化蛹時仍在繭中,直到成蟲羽化為止。
幼蟲會吐絲作繭,存儲羊毛、軟體家具、毛皮、地毯、毛毯、魚粉、化纖羊毛、棉混紡織物均可供幼蟲取食。幼蟲多存在于衣服存儲室,軟墊家具縫里。衣蛾體質很弱,飛的不遠,限制了其活動范圍。特別喜愛紡織品沾有食物或其它污染,衣領或衣服折疊處也可見到衣蛾的蹤跡。(純棉的衣物較不易受害)
預防
最適宜的方式當衣物要收好時,需先作處理。將所有的衣物自衣柜移出,將折疊處清理,在陽光下暴曬幾小時。干洗、濕洗時應要燙好,用塑膠袋裝好密封。
當衣柜出空時,以陶斯松等噴灑衣柜。經處理后將衣服放回,衣柜要關緊,在上層放一些樟腦丸(萘丸)等(依指示放入所需的量),謹記勿把有沾到污泥的衣服放入,因加上汗味更易吸引衣蛾來為害。
館(典)藏品進入(收藏)時應先檢查,有蟲為害時應先作處理,定期檢查并行熏蒸處理;并具環(huán)境控制的設施保持低溫、低濕及清潔。衣魚和衣蛾不叮咬人類或傳染病原菌,易被忽略,發(fā)生后再處理恐難清除完全,在平時能清潔環(huán)境,報紙定期收集整理不堆積,送往資源回收處集中處理。換季時衣服務必清洗烘干后再放入干凈的衣櫥,可減少危害蟲的發(fā)生。
2.紅火蟻
紅火蟻是火蟻的一種,它是一種農業(yè)及醫(yī)學害蟲,源自南美洲。它在1930年代傳入美國,并于2001年及2002年透過貨柜箱及草皮從美國蔓延至澳大利亞及臺灣,然后又透過家居垃圾從臺灣再傳入中國廣東省吳川市,繼而蔓延至省內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門。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收錄的最具有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紅火蟻的生活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共8~10周。蟻后終生產卵。工蟻是做工的雌蟻;兵蟻較大,保衛(wèi)蟻群。每年一定時期,許多種產生有翅的雄蟻和蟻后,飛往空中交配。雄蟻不久死去,受精的蟻后建立新巢。紅火蟻是一種營社會性生活昆蟲,每個成熟蟻巢,約有5~50萬只紅火蟻。紅火蟻蟲體包括負責做工的工蟻、負責保衛(wèi)和作戰(zhàn)的兵蟻和負責繁殖后代的生殖蟻。生殖蟻包括蟻巢中的蟻后和長有翅膀的雌、雄蟻。一個蟻巢中包括1個或數(shù)個可以生殖的蟻后,其他所有的工蟻和兵蟻都是不能繁殖的。
紅火蟻動、植物都吃。成蟲食性廣泛其捕殺昆蟲、蚯蚓、青蛙、蜥蜴、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也采集植物種子。其進攻體型相對大的動物,如鳥類等,會優(yōu)先攻擊獵物的的眼等要害器官。紅火蟻入侵住房、學校、草坪等地,與人接觸的機會較大,叮咬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其尾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過敏反應,甚至導致人類死亡。入侵紅火蟻同時也啃咬電線,經常造成電線短路甚至引發(fā)小型火災。入侵紅火蟻蟻巢在受到外力干擾騷動時極具攻擊性,成熟蟻巢的個體數(shù)約可達到20萬至50萬只個體,因此入侵者往往會遭受大量的火蟻以螫針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產生破壞性的傷害與劇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會造成被攻擊者產生過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險,若膿泡破掉,則常常容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性感染。
3.跳蚤
跳蚤為完全變態(tài)類節(jié)肢動物。俗稱革子,跳蚤是小型、無翅、善跳躍的寄生性昆蟲,成蟲通常生活在哺乳類動物身上,少數(shù)在鳥類。觸角粗短??谄麂J利,用于吸吮。腹部寬大,有9節(jié)。后腿發(fā)達、粗壯。完全變態(tài)昆蟲。蛹被繭所包住。跳蚤屬于蚤目(Siphonaptera)的完全變態(tài)類昆蟲。成蟲體型微小或小型,無翅,體堅硬側扁,外寄生于哺乳類和鳥類體上,具刺吸式口器,雌雄均吸血;幼蟲無足呈圓柱形,營自由生活,具咀嚼式口器,以成蟲血便或有機物質為食。
它還有兩條強壯的后腿,因而善于跳躍,能跳七、八寸高。跳蚤可以跳過它們身長350倍的距離,相當于一個人跳過一個足球場。跳蚤通常跳上宿主后就不再離開,兩天后就可開始排卵。雌蟲把卵產在有灰塵的角落、墻壁及地板的小洞里,也可產在動物身上,隨著動物的活動而落地或遷移。
對于過敏性人群,跳蚤咬后可能導致一些皮膚病的發(fā)生,尤其在夏季,家里有貓狗等寵物的,如果寵物不干凈就會滋生跳蚤等寄生蟲,咬過人體后易導致季節(jié)性濕疹。跳蚤鼠疫桿菌是引起鼠疫的一種很小的桿菌。這種菌通過老鼠身上的跳蚤(鼠蚤)傳染給人類。跳蚤吸食鼠疫患者的血液后它的胃中充滿了鼠疫的桿菌。它們雖是鼠蚤,但有時亦咬人。這種帶菌的跳蚤吸入血時血液因食道被細菌阻塞無法入胃而從口部回流到被咬人的身體里,鼠疫桿菌就在這時隨同進入人體,使人患上鼠疫。跳蚤在吸食人血時還可能把糞便排在人的皮膚上,其中也含有大量鼠疫桿菌。因為被咬部位發(fā)癢,搔癢時會將鼠疫細菌帶入微細的傷口,也能使人染上鼠疫。跳蚤咬傷呈現(xiàn)為有核米粒大小的小紅點。
擬除蟲菊酯殺蟲劑中,立威跳蚤藥 對人畜安全。具有極強的觸殺和胃毒作用,而且作用快、持效長,能較快地降低地面游離跳蚤指數(shù)。使用方便,直接用水稀釋,能充分發(fā)揮藥效,分散度良好,對動物安全,無刺激氣味,對物體表面無腐蝕破壞作用。還有一定的殺卵作用。
4.虱子
虱子的成蟲和若蟲終生在寄主體上吸血。寄主主要為:陸生哺乳類動物,少數(shù)為海棲哺乳類,人類也常被寄生。虱子不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癢不安,并能傳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由虱子傳播的回歸熱是世界性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是一種螺旋體。虱子的壽命大約有六個星期,每一雌虱每天約產十粒卵,卵堅固地粘附在人的毛發(fā)或衣服上。八天左右小虱子孵出,并立刻咬人吸血。大約兩三周后通過三次蛻皮就可以長為成蟲。虱子一生都是寄生生活。人們由于接觸可互相傳播?;貧w熱的傳播是它咬人后,被咬部位很癢,人在用力抓癢時,會把虱子擠破,它體液內的病原體隨抓癢而帶入被咬的傷口,人們就此得病。防治回歸熱最好辦法是消滅虱子;如果我們常用熱水肥皂洗澡,并時常換衣服,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身上就不會長虱子。如已長有虱子,可以用藥殺死。有虱子的衣服可用開水煮。毛發(fā)內有虱子就要把毛發(fā)剃去。因為陰虱是可以活動的,在脫離人體后還可單獨存活3-5天,為了避免人物之間的交叉感染,所以必須用環(huán)境消毒劑消毒一次,避免治療不徹底。
寄生在人體的虱子有:體虱,頭虱,和陰虱三種,其中以體虱最為重要,它是傳播流行性班疹、傷風、虱傳回歸熱及戰(zhàn)壕熱等的主要媒介。就虱子的種類來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體虱:
俗稱:衣虱,為灰色或灰白色,頭略呈橄欖形,胸節(jié)融合不能區(qū)分,在中胸兩側有氣孔一對。腹長而扁,分9節(jié),外觀可見7節(jié),每節(jié)兩側氣孔一對,雄虱腹部尾端圓鈍,雌虱尾端分叉,形似W形狀。
二、頭虱
體色較深黑,體型較小,腹部邊緣為暗黑色,其他與體虱相似。
三、陰虱
灰白色,體寬與體長幾乎相等,腹短,分節(jié)不明顯,兩側有疣狀突出,以最后一對為最大,前腿細小,中及后腿粗大
消滅方法:
內衣被單,把這些物品放到水中煮燙10分鐘左右,如果衣物(如毛料衣服)不耐濕熱,也可以干洗。把生有虱子的毛發(fā)剃盡,再徹底清洗皮膚,可以完全清除上面的虱子。用藥物殺滅毛發(fā)里的虱子應當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可以用乙醇(酒精)10毫升、中性洗發(fā)劑90毫升配成滅虱藥液。頭發(fā)上有虱子時把藥液加水稀釋100倍,取30至50毫升稀釋液把頭發(fā)浸濕,過半小時用清水把頭發(fā)洗干凈,這樣連續(xù)3天。
5. 嚙蟲
屬昆蟲綱有翅亞綱Pterygota,通稱嚙或書虱。體小而脆弱,頭部較發(fā)達,可自由活動,下口式。復眼發(fā)達,有翅型單眼3個,無翅型單眼缺如。觸角長絲狀,口器咀嚼式,唇基大而突出。有翅型前胸狹縮成頸狀,脛節(jié)長.跗節(jié)2或3節(jié)。腹部10節(jié),無尾須,外生殖器一般不顯著。約1,100種。體柔軟,約5公釐(0.2吋)長。觸角細長,幾與體等長。翅脈簡單,無橫脈。咀嚼口器,上腭延長,鑿狀。以真菌(包括黴菌)、谷類、花粉和有機碎屑為食。漸變態(tài),多數(shù)種類生活在樹干或枯木上,也有的生活在室內或動物巢穴中,取食書籍、谷物、庫毛及動植物標本等。少數(shù)種類捕食介殼蟲及蚜蟲等。
書蝨體灰白無翅,常見於室內舊書、舊報里,堆滿灰塵的擱板上或谷類中。大部分齧蟲(稱樹皮蝨)有兩對膜翅,靜止時在背面呈屋脊狀。見於樹皮、葉上、石下或落葉層中。
嚙蟲的發(fā)生主要是環(huán)境溫濕度過高引起,因此對抗嚙蟲的最佳方式即是要降低被為害的物質和房間的濕度,以預防霉菌生長,杜絕嚙蟲食物來源。最好能利用風扇和空調來使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間,且溫度在20~22℃間可以協(xié)助降低嚙蟲的族群?;蚍胖霉枘z於櫥柜內,因硅膠可移除空氣中的水份且無毒性,但硅膠需每3個月將之取代或乾燥以保持其效力,因此非常耗財耗力。另外也可將物品放置於-8℃的冰箱下冷凍48小時,使其保持無菌狀態(tài),使嚙蟲無法滋生。而在嚙蟲為害較嚴重時,則需選擇化學方法。一般可利用福馬林噴灑霉菌或除蟲菊精殺蟲,也可使用二氯松來滅蟲,但此一藥劑具毒性,因此在使用上需要特別注意。
6蛀蟲
蛀蟲,個體較小,成蟲體長一般為2-3mm,多數(shù)一年一代以幼蟲越冬,翌年春天化蛹,4、5月份蛹羽化為成蟲,成蟲交配後產卵,卵期約15天孵化的幼蟲便鉆入木材或毛皮中危害,是農林業(yè)、木材類裝潢及家俱和木雕佛像藝品、毛皮服飾的重要害蟲。
種類
常見的蛀蟲,從分類上講,是長蟲科、竊蟲科、小蟲科、粉蟲科和皮蟲科昆蟲的總稱
抗旱耐饑
木材的含水量對害蟲有一定的影響,大多數(shù)蛀蟲具有較強的抗旱力,幾乎都能依靠空氣中的濕度和寄主中的含水量滿足其生存的需要,完成其整個生活史。粉蠹很少在含水量30%以上的木材中危害,只到木材含水量在12-15%時它才開始為害,含水量在8%左右的木材,是它危害最理想木材。竊蠹科則相反,它們喜歡相當潮濕開始腐爛的木材,而對于干燥的木材,它們蛀食有困難,即使已經蛀入,生活在木材里的幼蟲生長發(fā)育也很慢。長蠹、天牛、木蜂仍要在較干的木材中生存,濕度一大,就不能生存。
蛀蟲的耐饑力較其它昆蟲強,即使在完全無食物的條件下,許多種仍能以不同蟲態(tài)進行休眠和半休眠,如︰竹蠹,粉蠹,天牛等。但一旦恢復食物供應,在其它條件適宜時,會迅速正?;顒?,發(fā)生猖獗危害。
喜安靜、陰暗的環(huán)境
蛀害蟲喜陰暗、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尤其怕振動,只要受到振動,馬上逃離,部分蟲種還有裝死習性,以此來逃避不適宜的環(huán)境,一旦恢復,生活處于正常。
危害
隨著木材裝潢增加,尤其是住宅蛀蟲害的增加,對人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逐步受到人們重視。當環(huán)境條件允許,有機材質家具也容易遭受害蟲的侵襲與寄生,常見的家具害蟲包括白蟻、木蠹蟲、粉蠹蟲等,這些尺寸不到5mm的小昆蟲,幼蟲會鉆進家具內部啃蝕,造成密集空洞的穴道,等到成熟羽化後沿著穴道飛出孔洞,再次交配產卵,完成其生命周期循環(huán)。因此應經常檢視家具外觀,如果發(fā)現(xiàn)表面有許多小蛀洞,就必須近一步辨別是否遭受害蟲感染,如果木制品上留下小而圓之小洞,及幼蟲在木制品內覓食,導致木制品內部空洞。并且有一些細小像灰塵一般粉末,表示內部仍有害蟲活動,必須立刻使用塑膠袋包裹密封隔離,尋找相關的專業(yè)人員進行除蟲處理。
從分類上講,是長蠹科、竊蠹科、小蠹科、粉蠹科和皮蠹科昆蟲的總稱。其中前三類昆蟲主要在木材或活樹上危害,皮蠹科昆蟲主要危害皮、毛及其制品。蠹蟲個體較小,成蟲體長一般為2-3mm,多數(shù)一年一代以幼蟲越冬,翌年春天化蛹,4、5月份蛹羽化為成蟲,成蟲交配後產卵,卵期約15天孵化的幼蟲便鉆入木材或毛皮中危害,是農林業(yè)、木材類裝潢及家具和木雕佛像藝品、毛皮服飾的重要害蟲。
防治方式
一、裝潢時采用防蟲處理之角材。
二、針對發(fā)生危害區(qū)域針對蟲害孔洞采取灌注處理。
三、對危害區(qū)域之所有角料,實施全面殘效噴灑。
工藝品防治
1、雕刻物加固的權限需與作品所有人說明并取得同意。
2、運用B72 或濃度分別為15%和30%的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材料。
3、先以濃度15%的acrylic resin注入,可深入木材深部。
4、后用濃度30%的acrylic resin 滴入,可做為主要固著之用。
5、 如為背面可由下方鉆入后再注入。
化學預防法
對鋪設地板用的擱柵,在鋪設地板之前,用氰戌菊酯乳劑進行噴霧或涂刷,對用于家俱和護墻板襯檔的建材,統(tǒng)一集中堆放,用氰戌菊酯乳劑噴霧。通過上述方法的預防,基本能控制蠹蟲的蔓延。
高溫法
住戶在處理建筑材料脫脂時,一般都采用蒸氣高溫脫脂法,這樣,既能使建筑材料脫脂,又能有效地殺滅蠹蟲的成蟲和蟲卵,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熏蒸法
把棉花浸泡在專用的熏蒸殺蟲藥中,用鑷子鉗把棉花球放入蠹蟲危害洞口的上方,然后用塑料薄膜或家用保鮮膜覆蓋,四周再用膠帶密封,利用殺蟲藥的熏蒸、觸殺、胃毒作用,進行滅治。熏蒸完畢后,必須及時打開門窗進行透氣、透風。
6.螨蟲
螨蟲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螨亞綱的一類體型微小的動物,身體大小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有些小到0.1毫米,大多數(shù)種類小于1毫米。螨蟲和蜘蛛同屬蛛形綱,成蟲有4對足,一對觸須,無翅和觸角,身體結構有別于昆蟲。蟲體分為顎體和軀體,顎體由口器和顎基組成,軀體分為足體和末體。螨康軀體和足上有許多毛,有的毛還非常長。前端有口器,食性多樣,如頭皮屑等。
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螨蟲(mite)有50000多種,僅次于昆蟲。不少種類與醫(yī)學有關?,F(xiàn)發(fā)現(xiàn)螨蟲與人的健康關系非常密切,諸如革螨、恙螨、疥螨、蠕螨、粉螨、塵螨和蒲螨等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膚,引起“酒糟鼻”或蠕螨癥、過敏癥、尿路螨癥、肺螨癥、腸螨癥和疥瘡,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形態(tài)特征
疥螨成蟲體近圓形或橢圓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淺黃色。雌螨大小為0.3~0.5×0.25~0.4mm;雄螨為0.2~0.3×0.15~0.2mm。顎體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鉗狀,尖端有小齒,適於嚙食宿主皮膚的角質層組織。須肢分三節(jié)。無眼和氣門。軀體背面有橫形的波狀橫紋和成列的鱗片狀皮棘,軀體后半部有幾對桿狀剛毛和長鬃。腹面光滑,僅有少數(shù)剛毛和4對足。足短粗,分5節(jié),呈圓錐形。前兩對足與后兩對足之間的距離較大,足的基部有角質內突。雌雄螨前2對足的末端均有具長柄的爪墊,稱吸墊(ambulacra),為感覺靈敏部份;后2對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蟲均為長剛毛,而雄蟲的第4對足末端具吸墊。雌螨的產卵孔位于后2對足之前的中央,呈橫裂縫狀。雄螨的外生殖器位于第4對足之間略后處。兩者的肛門都位于軀體后緣正中。
種群分布
寄生在人體的螨蟲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毛囊螨,也叫人蠕形螨,另一種叫皮脂腺螨,寄生在人面部的皮脂腺中,一般的也就簡稱為螨蟲。
螨蟲通常分為塵螨、粉螨、革螨、恙螨等幾大類,是一種肉眼不易看見的微型害蟲,螨蟲廣泛分布于居室的陰暗角落、地毯、床墊、枕頭、沙發(fā)、空調、涼席等處,其中塵螨的分布最廣、影響最大,螨蟲的尸體、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過敏源,會使人出現(xiàn)過敏性皮炎、哮喘病、支氣管炎、腎炎、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外治驗方
首先要知道,治療螨蟲沒有速效藥。
方法一:
硫磺皂。大小超市和小店均有售。
每天用硫磺皂洗患處一到兩次,對于治療螨蟲叮咬有奇效。初次使用會有皮膚緊繃的痛感,甚至有使用后有部分蛻皮,屬正常反應。如第三次仍有強烈的此種感覺請停用。
注意事項①:適合油性皮膚。同時油性皮膚在治愈后仍可每周用硫磺皂洗一到兩次預防;中性皮膚慎用;干性皮膚忌用或遵醫(yī)囑。
注意事項②:不可長期使用。建議最長連續(xù)使用不超過2周就停用一段時間。
方法二:
濃鹽水浸泡。
用棉簽沾濃鹽水涂抹患處,一日數(shù)次。原理是螨蟲遇到濃鹽水細胞液缺水而死。優(yōu)點是方法簡單,無副作用,各種人群均適用。缺點是見效慢,螨蟲自然死亡后需要靜待其降解。
生活習性
1.寄生部位疥螨常寄生于皮膚較柔軟嫩薄之處。
2.活動與挖掘隧道疥螨寄生在宿主表皮角質層的深處,以角質組織和淋巴液為食,并以螯肢和前跗爪挖掘,逐漸形成一條與皮膚平行的蜿蜒隧道。隧道最長可達10~15mm。以雌螨所挖的隧道最長,每隔一段距離有小縱向通道通至表皮。雄螨與后若蟲亦可單獨挖掘,但極短,前若蟲與幼蟲則不能挖掘隧道,只生活在雌螨所挖的隧道中。雌螨每天能挖0.5~5mm,一般不深入到角質層的下面。
交配受精后的雌螨,最為活躍,每分鐘可爬行2.5cm,此時也是最易感染新宿主的時期。
3.溫濕度的影響雌性成蟲離開宿主后的活動、壽命及感染的能力與所處環(huán)境的溫度和相對濕度有關。溫度較低,濕度較大時壽命較長,而高溫低濕則對其生存不利。雌螨最適擴散的溫度為15~31℃,有效擴散時限為1~6.95天,在此時限內活動正常并具感染能力。
分布種類
螨蟲是一種肉眼不易看見的微型害蟲,種類很多。至今前發(fā)現(xiàn)在居室內生活的
螨蟲有40余種,其中與人體健康有關的有十多種。最常見的有塵螨、粉螨、蠕螨、疥螨等。調查表明,成年人約有97%感染螨蟲,其中以塵螨為主。塵螨的尸體、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可致病的過敏原。它們分布在地毯、沙發(fā)、毛絨玩具、被褥、坐墊、床墊和枕芯等處孳生,以人的汗液、分泌物、脫落的皮屑為食,繁殖速度極快。其次還有:粉螨,主要在貯存的食品和糧食中繁殖;蠕螨,主要寄生在人的毛囊和皮脂腺中,如鼻、耳、頭皮、前胸、后背、耳道等地方;疥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的皮膚表層。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家庭飼養(yǎng)寵物,極易導致疥螨通過衣褲、被褥直接傳播給人,甚至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傳播